“拿着鸡毛当令箭”,是人性的弱点还是制度的必然?​

浏览: 29 次浏览 作者: 去年夏天 分类: 碎碎谈 发布时间: 2025-10-11 23:16

权力最小的角落,往往最能照见真实的人性

前几天,我在一个加了很久的软件开发交流QQ群里,亲眼目睹了一场“权力”的闹剧。一位刚上任没多久的群管理员,可能因为最近群内违规内容太少而突然抽风,拿着群规里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条款,要求所有人严格按格式修改群备注:【X.X.XX软件版本号「空格」-「空格」昵称】,就连版本号写成“3.1”而不是“3.1.12”都不行,更别提“-”前后没加空格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这位管理员反复@全体成员,威胁不按要求改备注的就踢出群。结果可想而知,一群为这个软件贡献过不少代码和扩展的老成员愤而退群。最后,还是开发者亲自出面,撤了这位管理的职,请回老成员,这才平息了风波。那位被开除的群管理,其实也是个可怜人,在他看来他是在帮着群主维持秩序,何错之有?规则不是你群主定的吗?

正好下午又看到了风雨行者的文章《行者微评论219-在最小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难别人》,写了几个他身边的例子。结果搞得我吐槽欲满满,于是就有了下文。


无处不在的“鸡毛令箭”

我在软件群管理的经历,与风雨行那篇文章中的保洁人员和“志愿者”很有相似之处:都是小权力拥有者在有限范围内过度行使权力

想想看,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场景:

  • 社区保安对住户颐指气使,临时保管的快递成了他彰显“权威”的工具;
  • 公司前台对来访者区别对待,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让谁“稍等”;
  • 客服人员机械地照搬条款,对消费者的实际困难充耳不闻;
  • 老人在公交车上理直气壮地要求年轻人让座,甚至动手动脚;
  • 把大马路当自家客厅的行人在明显可能造成事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我是行人,你必须让我”;
  • 在绿灯亮起的瞬间就按喇叭的司机恨不得让排在自己前边车的司机同步率达到100%,可以在绿灯亮起的瞬间同时起步;

这些例子中,有的涉及公权力,有的则完全是个人自封的“权力”。比如,公交车上的“爱心座椅”本是为需要的人设立,但有些人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特殊的权利象征。行人确实有道路优先权,但如果死守规则导致事故,就违背了交通规则的初衷——安全。你赔命他赔钱,墓碑上难道要刻个“虽然我失去了生命,但是对方全责哦”吗?

是文化特产还是人性共通

风雨行者把“在最小权力范围内最大程度为难别人”的现象归为“天朝特色”,并扯上什么“秦政法”的延续。但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绝非某个国家或文化独有,分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弱点。它是人性弱点在权力关系中的普遍表现,只不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穿着不同的外衣。

实际上,权力滥用是全人类共有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类似表现。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麦基曾描述公司中低层管理人员如何刻意复杂化流程以彰显自身重要性。
英国作家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描绘的极权主义小人物,更是入木三分。
日本职场中严格的年功序列制,老员工故意反复要求新人修改方案十几次,在新人某次上交的方案已经满足要求后,还要故意让新人继续多次修改,却弃最终方案之不用,而采用之前的方案。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鸡毛”背后的真实渴望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鸡毛当令箭”的行为,往往源于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

对尊重与认可的渴望。每个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一些人可能会通过过度执行规则来获取关注。
控制感的需求。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控制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通过在小范围内施加控制,人们可以减轻内心的不确定感和焦虑。
归属感的寻求。严格执行规则的人,往往是通过认同某种权威或组织来寻求归属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规则的捍卫者”。
理解了这些心理动机,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劣根性”标签。

如何避免自己变成“鸡毛”玩家?

认识到这一人性弱点后,更重要的是学会防范自己陷入这种陷阱。以下几点或许有帮助:
保持自我反思能力。定期审视自己手中的“小权力”,问自己:我是在进行日常平凡的工作,还是在顺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培养同理心。在执行规则前,试着想想规则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我的做法是否符合这一目的?
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当我们能在主业、副业、爱好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感时,就不会过度依赖小权力带来的虚假满足。

是人性的弱点,但也是制度的漏洞

从人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当一个人在主流社会评价体系中处于底层(如劳务派遣人员、临时工、小群管理员),就会寻求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对最小权力的过度行使,往往是自卑心理的补偿性表现

从制度层面看,不健全的制度会放大人性的弱点。制度本身存在固有弱点和盲区,没有一种制度是万能的。当制度设计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健全时,就会给“拿鸡毛当令箭”行为提供生存空间。缺乏有效培训和监督,导致他们可能滥用基层权力。而制度的刚性执行也往往成为他们拒绝人性化、拒绝合理变通的借口。

结语

“拿着鸡毛当令箭”既反映了人性中渴望被认可、不甘平庸的普遍心理,也暴露了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这绝非某个国家或文化特有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权力运作中普遍存在的挑战

我们既不能像风雨行者那篇文章那样简化问题,将问题归因于某种“特色”,也不能一味谴责个体,更不能搞“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比烂行为。

就像软件开发群里最终解决的方式:开发者撤掉了滥用权力的管理,请回了老成员,但并没有直接废除群规。而是说明了这条昵称群规的意义和目的:前边要求写版本号只是为了方便区分所使用软件的版本,便于快速区分与交流,“-”和前后的空格也只是为了能在聊天中快速提取关键的软件版本号字段。实际上只要大家能写的大差不差,能满足需求就行。

“拿着鸡毛当令箭”不是某个民族或者体制的专利,而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照出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避免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毕竟,人类这么多年历史,各种设计新的制度、设计权力的架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相反。

分享这篇文章
6 条评论
  • obaby

    2025-10-13 08:49

    太多人渴望能有根鸡毛了

    1. 去年夏天

      2025-10-13 08:55

      对权力的渴望,是人类的共性嘛。越是求之不得的,越是在好容易来根鸡毛后,各种霍霍

  • 尘亦昂

    2025-10-13 00:10

    准确说,权力这种东西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渴望拥有的。有些人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没有可表现的舞台,或者在有意压制这种心理。在家里,当家长有时候不也是一样的用权力压制孩子嘛!小孩子淘气顶嘴,你说不过他时,会不会来一句:别说了,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正我的权力施展最多的地方就是面对我家的小朋友。哈哈哈~

    1. 去年夏天

      2025-10-13 08:50

      咋说呢,我目前见过的唯一一个完全不在乎权利的人是老家村口的“老帽”,这是真躺平人生,你敢想在这时代他家里唯二的电器居然是电灯和电磁炉,这位有低保,因为非常平和,能唠嗑,逢年过节基本上是各级领导来扶贫的好对象。吃不完的米面油就给村里的人,换别人时不时“投喂”他点菜肉啥的。“老帽”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欲望,要不是不吃饭会死,估计他都不会吃饭。每天就是睡到自然醒,拿个凳子在树下坐着,到下午12点到1点左右,回家做饭、吃饭、睡一觉,继续回大树下,天黑了就回家,吃饭,睡觉。日复一日……

  • acevs

    2025-10-12 16:10

    权力可能是筹码可能是长处,感觉也有禀赋效应的影子。

    1. 去年夏天

      2025-10-13 08:52

      高估自己权利的边界吗?确实有一些禀赋效应的感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